集美學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,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,享誉海内外。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,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,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、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原集美学村包括:厦门水产学院、集美航海学院、集美师范专科学校、福建体育学院、集美财经专科学校(现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学),集美归国侨学生补习学校(华侨大学华文学院)、中国语言文化学校、集美中学、集美小学、集美幼儿园等学校,还包括福南大会堂、图书馆、体育馆、音乐厅、龙舟池、航海俱乐部等设施。
廈門鰲園坐落在集美东南隅,占地面积近九千平方米。原为集美东南海滨的一个小岛,岛上有一小庙,叫鳌头宫,又名千里宫,1950年由陈嘉庚先 生历时十年建成。由门廊、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的陵墓三个部分组成。进入园内就是一条长50米的门廊,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青石浮 雕,立体化连环雕像,许多人物千姿百态,形象生动。且能雕出喜、怒、衰、乐的 各种表情,漫卷的红旗,薄如纸片,高举的干戈,细如笔箸,真是巧夺天工,人间奇迹。
廈門白鷺州公園分中央公园和西公园两部分,是厦门最大的全开放广场公园。 中央公园,面积5.9万平方米,1995年开放,以游人回归自然的观赏要求为主题思想。白鹭女神雕塑立于园南游艇码头,雕像高13.6米,是厦门的标志性 雕塑。雕像前的广场上有广场鸽,亲近游人,自然温馨。 西公园面积10万多平方米,1997年香港回归时建成。内有回归石、生肖石柱、音乐喷泉广场和音乐露天广场。
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,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,背依秀奇群峰,面临碧澄海港,风景绝佳。始建于唐代,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。寺内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大悲殿建筑精美,雄伟宏丽,各殿供奉弥勒、三世尊佛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,有经典、佛像、宋代铜钟、古书等,明万历年间血书《妙法莲华经》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。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,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、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 寺后崖壁“佛”字石刻,高一丈四尺,宽一丈。寺后五峰屏立,松竹翠郁 岩壑幽美,号“五老凌霄”。
彭浪嶼原名“圆沙洲”,别名“圆洲仔”,明 朝改称“鼓浪屿”。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、中有洞穴的礁石,每当涨潮水涌,浪击礁石,声似擂鼓,人们称“鼓浪石”,鼓浪屿因此而得名。鼓浪屿街道短小,纵横交错,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,岛上岩石峥嵘,挺拔雄秀,因长年受海浪扑打,形成许多幽谷和峭崖,沙滩、礁石、峭壁、岩峰。
原鼓浪屿区后被撤销行政区并入思明管辖,由于历史原因,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、保留,有“万国建筑博览”之称。此岛还是音乐的沃土,人才辈出,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,又得美名“钢琴之岛”、“音乐之乡”。
華安大地土樓群位于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,由“土楼之王”二宜楼、“福建土楼博物馆”南阳楼、“宜居典范”东阳楼三座土楼和周边的玄天阁、嘉应庙、慈西庵、茶香街等 景点组成,是世界文化遗产“福建土楼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三座土楼都是由蒋氏家族所建,他们依据山形地势,建成方圆不同的楼宇,冠以蜈蚣吐珠(二宜楼),狮 子踢球(南阳楼),狮子踏印(东阳楼)的雅号,选址、造型、格局处处体现“天人合一”,神形兼备,不愧为堪舆风水的经典之作。
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,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.75平方公里,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。武夷山通常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,称福建第一名山,属典型的丹霞地貌,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
武夷山是三教名山。自秦汉以来,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,留下了不少宫观、道院和庵堂故址。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。
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——黄岗山西 南麓的溪流,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。因武夷山有三十六峰,九十九岩。峰岩交错,溪流纵横,九曲溪贯穿其中,蜿蜒十五华里。又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, 故名为九曲溪。它全长约9.5公里,面积8.5平方公里。山挟水转,水绕山行,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。“溪流九曲泻云液,山光倒浸清涟漪。”形象 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。
仿宋古街位于大王峰下武夷宫,全长300米,取南北向,有武夷宫、玉皇阁、彭祖山房、五铢钱庄、茶观、乡土寨、百家欢、岩顶香、仙姿馆、碧丹酒家等建筑,集茶文化、酒文化、旅游文化于一体。街头建有石坊门,街尾构筑了古门楼,模仿宋代建筑遗风,以“朱熹纪念馆”为龙头。
福州西湖公園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西 北部,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,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。福州西湖为晋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郡守严高所凿,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 地;五代时,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,在此建造亭、台、楼、榭,湖中设楼船,西湖成为御花园;到宋代更富盛景;清道光八年(公元1828年)林则徐为湖岸砌石,重新修建;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。
泉州開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,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,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。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(686年),初名莲花道场,武周天授三年(692年)为兴教寺,唐神龙元年(705年)改额龙兴,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更名开元寺。宋代有支院百余所,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。元末寺焚毁,明洪武年间重建。
现存主要庙宇系明、清两代修建,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。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:紫云屏、山门(天王殿)、拜亭、大雄宝殿、甘露戒坛、藏经阁。东翼有檀越祠、准提禅院;西翼有功德堂、水陆寺;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、西两侧分置镇国塔、仁寿塔两石塔,俗称东西塔。